当前位置:首页 > 智联党政 > 无锡要闻

阶梯式跃升,宜兴“芯”产业崛起的背后

时间:2025-09-12 来源:无锡日报 字体大小:

  从2020年产值仅40亿元左右到2024年突破300亿元,宜兴集成电路规上企业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跨越。今年上半年,势头依旧强劲,产值已达183.93亿元。在近日召开的2025集成电路(无锡)创新发展大会上,征集项目总数57个中有13个来自宜兴,数量居板块首位,总投资额48.49亿元,充分彰显产业爆发力与可持续性。

  长期以来,宜兴产业偏传统,如今集成电路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从材料类大项目单点强势突破,到覆盖设计、制造、封测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崛起成势,其背后的发展逻辑值得探究。

  锡宜协同 一体化布局重塑产业新版图

  近期,总投资50亿元的中环领先“高速低功耗集成电路用高端硅基材料研发与生产项目”逐步转入量产快车道。自落地宜兴以来,中环领先实现迅猛发展,已成为国内产品结构最全、规模最大的半导体硅片制造商,产量占国内硅片总产出40%以上,全球市场份额达7%,出货面积与营收规模稳居国内第一、全球第六,2024年更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

  无锡作为全国主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产业基础雄厚。如何进一步辐射到宜兴?2019年,中环领先大直径硅片项目正式投产,标志着锡宜产业一体化进程提速。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规划明确提出“设计制造在市区、封装在江阴、原材料在宜兴”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宜兴将集成电路列为重点发展的“三大新兴产业”之一,积极融入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生态。

  今年,一期投资59亿元的中车中低压功率器件产业化(宜兴)建设项目实现满产运行。该项目聚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年产36万片8英寸中低压功率器件,可满足年产300万台新能源汽车或300GW新能源发电装机的需求,成为继“中环系”之后锡宜产业协同的又一标杆。“供应链80%在无锡及周边,客户60%在长三角”,宜兴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负责人道出项目落地宜兴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无锡集成电路集聚效应已然显现。

  “随着一体化深入推进,宜兴产业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宜兴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除集成电路外,新能源、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也在快速成长,区域产业融合不断深化。一批跨区域合作项目陆续落地,尤其在与无锡市区接壤的周铁、万石等乡镇,近年引进的项目多数源自市区。

  链式发展 龙头引领构建产业生态圈

  在中环、中车等重大项目的带动下,宜兴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持续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规模实现阶梯式跃升、生态日趋完善。“仅5分钟就能到客户一线进行验证。”山水半导体副总经理张滔表示,毗邻中环领先是他们快速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中环领先为其预留机器资源,可实现“上午配液、下午验证”,极大提升了研发效率。这家年轻企业仅用半年就实现抛光液材料的国产替代,迅速站稳市场。据宜兴市发改部门最新报告,当地已在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与装备等全产业链实现布局,并重点发力上游关键材料领域,一幅覆盖全链条、多领域协同的产业图景正在陶都大地加速展开。

  宜兴的这簇“芯”火燃得越来越旺:江苏先科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国产化项目已于去年底投产,预计2026年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14万吨集成电路专用材料;创聚电子柔性基板材料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TPI薄膜行业领军企业;翼腾半导体光芯片封装器件制造项目即将投产,补上光芯片领域关键环节;高功率半导体器件IDM项目预计9月开工。在2025集成电路(无锡)创新发展大会上,宜兴还签约了“新材料科创产业孵化园”“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晶圆级功率器件先进封装”等一批新项目,签约金额达15亿元。

  “强劲增长背后,是坚持‘强芯健体’、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集成电路高地的坚定决心”,宜兴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兴产业的崛起也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以陶瓷产业领域为例,目前已有30%左右的企业转型切入集成电路等新兴领域。

  科创赋能 人才与技术双轮驱动“芯”未来

  近日,宜兴“集萃光敏光刻胶树脂合成中试线”正式揭牌。该中试线不仅标志着宜兴在光刻胶核心材料领域取得突破,更填补了当地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研发生产的空白。当前,宜兴正聚焦以光刻胶为代表的集成电路材料,推动其向规模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

  作为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集成电路的高度依赖创新与人才。依托“院士之乡”的人文底蕴和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热潮,宜兴出台多项政策,打造“院士经济”,通过高端人才的技术引领和产业集聚效应,助推集成电路关键技术攻关与国产化替代。目前,全市集成电路产业已有高新技术企业3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23家。

  江苏先科半导体依托母公司雅克科技,与中国科学院朱为宏院士团队合作建立“华东理工大学—雅克科技先进材料联合技术创新转移中心”,积极推动高端光刻胶国产化进程。作为国内前驱体材料领域的唯一供应商,先科去年营收同比增长500%,今年再投资3.5亿元建设光刻胶研发项目,打造专业检测实验室。博砚电子投入重金组建研发团队,突破多项技术壁垒,改变了过去光刻胶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其新品已占国内显示用光刻胶40%的市场份额。董事长宗健表示,企业正积极布局TFT正性光刻胶领域,计划投入2亿元建设光刻胶工艺模拟评价与性能测试平台。

  “我很乐意用技术反哺家乡,助力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中国科学院褚君浩院士不仅担任宜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顾问,还在德融科技设立院士工作站。德融科技作为全球少数掌握薄膜型砷化镓光电芯片全柔性量产技术的企业,今年3月,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III—V电池研究中心揭牌,将通过攻克材料、器件、装备等关键技术,大幅降低砷化镓电池制造成本、拓展应用场景,助力我国商业航天竞争力提升。